只有在父母无目**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坦露真实的自己。这时候,教育不仅会自然发生,而且效果极其明显。“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陪伴的质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什么是底线?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再过多地对他做纪律方面的要求。如果除了底线,你还是没完没了地对孩子说“不”,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就会胆小怕事、不敢担当,更别提创新意识。
如果总是用权力来压制孩子,你的确可能经常“赢了”孩子。可孩子却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败者。频繁失败的话,孩子要么会变得反叛,要么容易变得盲从。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获得的孩子理解与信任。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长期培养。父母要做的是设计策略,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比如,你想培养孩子按时睡觉的习惯,就要规定好家庭作息时间,可以把睡前15分钟作为亲子共读时光,时间一到就开始共读。共读之后,孩子一般都会准点睡觉。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顺着策略渐渐养成的。培养习惯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可能让他从绘本一步跨越到文字阅读,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桥梁性的书”,就是插画版的文字书,帮助孩子提升阅读水平。随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他的习惯,让他闪闪发光。定期反思很重要,能帮助孩子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改进的方法。每一次鼓励或者反思,都要谨记对事不对人。要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潜能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仅此而已。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转移视线,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转移视线不是放弃,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激励自己,并让他发现自己的潜能。孩子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父母要做的,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让他在这方面的发展跟同龄人相比形成明显的优势。有了资源,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热爱生活,进而珍爱生命。
关系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家长就要促进这样的良性循环。孩子不认可的老师,家长就得反复想办法在老师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认可的特点,慢慢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家长也要想方设法从老师那儿获得对孩子的认可,及时传递给孩子。当家长的,就得两头传递好消息,让孩子更喜欢老师,老师更喜欢孩子。
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其实屏蔽了整个世界, 当然也包括家长对他的教育。应对冲突,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先冷静下来,再处理孩子的情绪。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孩子尽情地倾诉或者大哭,或者让他静思,通过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音乐、深呼吸等等方式来缓解。孩子的情绪平息之后,再跟孩子交谈。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8nrXqw752P8jqxCTjfNh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