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学习篇

资讯来源: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24-01-04点击量:10


与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的应对与调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情绪等学习非智力要素上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既会对学习本身造成不良影响,也会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大学新生在经历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后,由于没有对大学阶段的学习形成合理认识并及时设定新的学习目标,产生了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些同学则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动机,但往往会因为高强度的学习安排反而使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断下降;有的同学在考试或一些重要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紧张和焦虑,对他们在校园中的表现产生了严重影响······那么,大学生在因学习问题而感到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时,该如何应对和调适呢?

 

1学习动机不足与应对方法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会妨碍新环境下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久而久之,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学习成绩落后还会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威胁。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丧失、学习过程消极、厌学情绪强烈、行为上逃避学习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等几方面。

面对学习动机不足的困难,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

(1)转变学习观念,设立长远目标,培养专业兴趣

要提升自身的学习动机,大学生首先要调整自己对大学学习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考入大学,考入大学也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不用再为学习拼搏和奋斗了。只有认识到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对未来人生发展的连贯性和重要性,改变“高考拼搏过了、大学就应该好好放松一下”的想法,树立“大学阶段也应当保持学习积极性,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基础、做准备”的认识,才可能根据大学阶段的学习新特点,转变和调整现有的学习观念,设置将成功成才与践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长远学习目标,确立并保持自己的学习动机水平。同时大学生也需要重视激发求知欲、挖掘和培养对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和提升学科专业的认同度。学新生可以通过广泛投入自己喜爱的各种学术和校园文化活动,在多读、多听、多看、多交流、多实践的基础上唤起对特定事物的求知欲,从中挖掘对学科专业的兴趣点,逐步提升自己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

(2)逐级设立目标计划,强化学习动机,增强自我效能感

除了设置长远学习目标和培养学习兴趣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逐级设置学习目标和计划来不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制定和实现简单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做起,一点一点增加目标实现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感。

(3)对学习问题正确归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及其包含的自我评价,会对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将学习中暂时的落后归因为努力不够,可以使学习者关注到自身的努力程度,从而提升学习动机;如果将相同的情况归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则容易使学习者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从而损伤学习动机。合理的归因可以使大学生把焦点放在如何增加自己对学习的投入与努力以及如何获取和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上。积极的归因、合理的自我评价为促进学习动机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推动,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为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学习动机过强与应对方法

过强的成就动机、过高的学习目标和好胜心、过度紧凑的学习计划、过长的学习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运转状态和情绪状态及其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和情绪的低落与压抑等问题。在进入大学全新的学习环境后,很多大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成就动机,在不考虑现实性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学习目标设定得很高。在安排学习计划时,这些学生会把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过长的学习时间和不注意用脑卫生与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情绪总是处在高度焦虑的状态,结果导致学习效率不升反降。在感到学习效率有所下降时,他们又会陷入深深的担忧、抑郁和焦虑之中。

面对学习动机过高的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

(1)客观认识自身能力和学习规律

个体只有在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合理评价时,才能根据评价的结果(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合理的学习动机。大学生要根据学习任务难度与自身实际能力的匹配情况。同时,也要认识到努力并不是学习成功的唯一要素,学习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个体的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个体以外的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只有充分认识学习规律,形成个体各种学习要素的最佳组合,才能对学习产生最大的促进作用。

(2)投身于实践活动,提升自身能力素养

大学阶段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对于知识学习动机过高的学生而言,必须意识到:在大学阶段学习中,除了课堂和课后的知识学习以外,还可以积极投身到各类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在广泛接触各类知识、信息和在实践及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多元化地提升和发展自身的能力素养

(3)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无论是学习动机过强还是学习动机不足,大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和自我探索等方式,对学习的规律、方法、经验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挖掘能够切实提升自身学习与记忆效果的各种技巧策略,并利用好身边的各种学习资源,在保持合理动机水平的同时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3、考试焦虑与怯场的应对与调适

在面对考试或一些重要活动时,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或多或少体验到焦虑的情绪,这是人们面临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和挑战时的正常反应。大学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预感考试会失败或对考试无把握而产生的过度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称为考试焦虑;在一些重要的活动场合产生过度的焦虑或畏惧情绪,则称为怯场。考试焦虑和怯场伴随着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严重焦虑反应,如生理上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闷出汗等,心理上体验到高度紧张不安,反复担心考试会考砸,脑中一片空白无法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等。生理上的紧张反应和心理的紧张反应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考试焦虑和怯场的主要表现。

面对考试焦虑与怯场的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

(1)调整认知,合理归因

对考试重要性的过度强调、对暂时失败的过度夸大和归因偏差等认知因素是造成其考试焦虑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应当认识到:考试只是衡量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和指标,并不是学习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一个人命运的决定因素;一次考试的失败或在重要活动中的失利并不意味着之后所有的考试和活动都会失败,也不意味着自己付出的努力因此就会被完全否定;导致在考试或重要活动中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客观的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自身的不足加以改进,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2)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技术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大学生通过学习和使用一定的行为矫正技术,也可以达到调适考试焦虑或怯场的目的。在诸多行为矫正技术中,心理学者沃尔普创立的系统脱敏法在应对焦虑问题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系统脱敏法是一种利用焦虑与放松之间的交互抑制关系,在制定详细焦虑等级的基础上,配合在焦虑等级情境由低到高依次呈现的同时进行的自我放松训练的方法,逐步确立对特定事物在各焦虑等级上的情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