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从暖心开始

资讯来源: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15-04-17点击量:3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情况介绍

校长助理、学生资助中心主任  郁萍

2015410日)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在这里作交流发言。我从2007年开始做学生资助工作,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就是那一年,(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近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与广度在逐步加强,作为基层资助育人管理工作者,我也亲历了这一政策给经济困难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带来的变化。同时,作为民办高校的资助工作者,我也深刻感受到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和社会大环境的限制,给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与公办院校相比,不同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做好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我从事这项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个团队一直在探讨的课题。多年奋战在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经验告诉我,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必须从“暖心”开始。

一、囊中羞涩只为外表炫酷,这是“病”——得治!

因为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了生源性质。在我校招收的学生中,像公办高校的那些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学生并不是大众。反之,“富二代”、“官二代”或是家族企业继承人占了一定比例。这样特殊的环境,对那部分家在二三线城市的县城或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压力。同学间的攀比,引起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强烈自卑。但这些学生中有部分又因为成长环境、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将这种自卑以非正常的方式发泄出来,即一边拿着助学金,一边借钱“炫酷”。于是就有了外表风光,实际囊中羞涩的“病人”。我之所以称其为“病”,是因为他们的问题不仅仅是申请困难资助,拿到一个月几百块的补贴就能解决的。他们的问题根源在心,只有我们用真心真情,用实际行动温暖了他们的心,才算是真正帮助了他们。

针对这类困难学生,我们从不直接点破他们的尴尬,而是一方面寻找机会让辅导员进行行为纠正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抓住导致他们这一问题的根源,借助团学活动的平台和力量,对他们进行生涯规划引导和重塑。他们既然对金钱有渴望,那么我们除了给予以外,还设法帮他们用劳动去赚。于是我们学工部、校团委牵头,联合校就业指导中心,在条件成熟的院系以校内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诚信小铺”、“爱心小屋”、“格子创业工作坊”、“淘购驿站”等活动,以勤工俭学岗位为切入点,培养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金钱观、价值观。从代收快递、派发报纸这些简单小事开始,逐步培养和鼓励有潜质、有毅力的学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我校2009级一名来自河北省农村地区的男生,入校后因为寝室同学都家庭条件较好,一度也成为了倾尽囊中所有去炫酷的“病人”。但之后我们了解到他创业的梦想,于是通过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和一次次找他谈心,思想引导和活动引领双管齐下,加上国家的资助政策保障,使他逐渐摆正了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脚踏实地,勤俭节约。在大三下学期,他用省下的2000元和打工赚下的2000元,一步一个脚印,创办了“上海滔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不仅为自己的就业解决了问题,也为之后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就业岗位。他回来看望老师的时候,曾动情地说:“自给自足的感觉真好!我到现在才真的有了炫耀的底气啊!”从这个学生的例子,也更让我们体会到,资助育人,助力资金,更需要助力心灵和梦想!

大部分得到国家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我们这些资助工作者总有说不完的感谢。虽然说我们服务学生从不图回报,但看到受助学生懂得感恩,听到他们真诚地说声“感谢”,感受到被学生家长握住的手因他们的激动而发出的颤抖时,我们也会有“普大喜奔”的激动,也会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二、小小花“多帕”,浓浓民族情

2010年我校承担教育部民族司直接下达的教育援疆任务,招收了来自新疆喀什地区6个县的28名维族学生。作为民办高校,第一次涉足民族生教育管理问题,我作为当时的学工部长,也是资助中心主任,心里各种忐忑。在这28名孩子还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读汉语预科的那段时间里,我特地赴疆与他们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看着这群农牧民的孩子,听他们谈到学费时的各种担忧,我觉得这28名学生的招收,对于我们的资助工作而言,无疑又是新的挑战。回校后,针对这群维族学生的实际困难,我们多方想办法,最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展开了全方位的资助,我们专门制定了学费减免办法,全额减免了新疆民族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等。每月除上级下拨的固定助学补贴外,我们还为他们额外发放生活补贴。除了资金的帮助之外,从资助育人的角度,我们多次召开维族学生座谈会,倾听和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校领导、学生工作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经常深入寝室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组织维族学生看上海、陪他们欢度古尔邦节、冬季送温暖等一系列活动,从资金、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全方位关心呵护他们,让远离家乡的这群维族孩子在异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2014年我们更是特地赴新疆为已经在当地实习就业的这28名学生举行了特别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结束,他们为我们表演了新疆民族风情浓郁的歌舞,很多学生为我们这三年多对他们的关心关注感动得热泪盈眶。最后他们拿出准备好的新疆小花帽,亲手为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戴上。班长阿依夏木说:“离开家乡时,我们都很贫困,但在上海,在东海学院得到了老师们的关心和同学们的帮助,没有人嫌弃我们,大家都爱护我们。我们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可以送给各位老师,只能送上我们新疆送给贵客的多帕,就是小花帽,来表达我们对老师们的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我们今后一定要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回报学校、回报社会。”那一刻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们懂得了感恩师长,反哺社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我想这大概就是支持我们民办高校资助工作者不断探索,迎难而上的动力之源吧!

还记得在去年12月举行的“感恩成长,资助圆梦”演讲比赛上,我校选手郑溢涵在她的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是国家的资助政策和身边所有支持关心我的人,为我撑起了生命中的这片天。”这也许就是我们资助工作的生命所在——不仅用金钱,更是用真心和关爱去撑起每个困难学生心里的那片天。作为民办高校,也许无法使那片天湛蓝如洗,但我们都在尽力让它开阔无垠。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资助资金有限、资助形式偏少,助学氛围不佳、资助体系不全等各种阻碍与困难,但只要有成功的资助案例发生,只要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只要有资助条线兄弟姐妹们的肯定,我们都将在资助育人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永不止步。用有限的条件,温暖更多的心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