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培训基本资料(五)

资讯来源: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14-04-22点击量: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五)

一、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规定学时和学分,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对于教育实践、军政训练、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环节,要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提供保障。对于社会公益活动、红色旅游等活动,各级政府和高校要共同加强组织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便利条件。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要一律实行免票。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确立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把高雅艺术送进社区,开展志愿者活动,丰富道德体验。按照既有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原则,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切实做到校园规划布局美、标志工程建设美、生态环境美、人文环境美。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学校出版社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3.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根据形式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校园网络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责任人。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主动建设、相对稳定的要求,建设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上网特点的网络络管理工作队伍。坚持“谁主观、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领导负责制,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完善实时监控。把网络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的新渠道。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受学生欢迎的校园主网站。要牢牢把握校园网络舆论主导权,形成既有效防范有害信息传播,又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发挥共青团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要重点做好推荐有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工作,重视优秀共青团干部的培养,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要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教师做团的工作,保证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2.建立健全学生会。学生会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领导,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针对大学生特点,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为广大学生服务,代表和维护广大学生利益,真正成为党、政府和学校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纽带,成为广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渠道。

3.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规范管理。大力扶持理论学习性社团,积极鼓励科技服务型社团,引导监督兴趣爱好型社团。要精心选配社团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