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二)
大学文化建设需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学文化的作用。大学历来是社会文明的源头,是首善之区,大学从来都是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的地方。超越作用,大学的本质就趋向未来的,大学的功能在于生机勃勃创造未来。示范作用,通过品学兼忧的人才培养,引导社会全面健康发展。辐射作用,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传播、道德责任、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广泛辐射。
第二,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学文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中华文化和个性特色。首先,有体现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和东方品格和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其次,要体现个性文化、个性特色。大学文化最重要的是个性特色。现在很多大学都很注重大学文化特色的塑造,特别是对大学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灵魂一一校训,都在重新审视和制定。山东大学的校训是“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中国海洋大学的是“海那百川,守正出奇”等。每个学校的校训都有它自己的个性。每个学校都要打造其独特的大学文化风格和文化魅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隔几里地,但是两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某个高校的一个学生从北大回来说,北大的石头是文化,我们学校的石头就是石头,因为北大的石头毛泽东、李大钊、蔡元培坐过。北大、清华20世纪80年代各有一个口号,北大的口号是“振兴中华”,清华的口号是“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文化氛围不一样,提出的口号也不一样。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到美国访问时,发表演讲说,中美文化不一样,中国人喜欢交朋友,没有朋友就会觉的心里很难受;美国人喜欢找敌人,没有敌人就觉的心里不痛快。美国人听了说,我们美国人也喜欢交朋友,但是总要有一个敌人。这说明,两国的文化不一样。
第三,大学就是文化。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大学文化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是培养人和塑造人最重要的教材和教师。如果学校简单到就是一个知识传授的地方,学校可以很快关门,网络教育空间可以取代课堂教育。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大学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他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文化的基本功能就培育人。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高层次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积淀。文化,文化,根本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灵魂里,人为什么要活着,怎么活着的理性问题。因为我们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的生活得到鼓励的依据的东西,太需要我们寻找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丰厚的文化素养。即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聪明,也不是大智慧。只有高技能,没有文化底蕴,充其量是人手,不是人才,生存尚可,发展乏力。现在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第一是优秀文化,第二是经典哲学,第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理念。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发人深省。反思马加爵案,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他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从来没写好过作文。他是通过获得广西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二等奖迈入了云南大学的校门的。单一的数学好,掩盖了马加爵的精神世界。今年二月,电视访谈节目访问了一位专家,他批评了我国一位赫赫有名的作者。这位作者马上在网络媒体刊物上进行毫不客气的回击,说:“我接触过多位文学家的专家、教授,总体感觉这是一批素质极其低下的知识群体,是一群最最混饭吃的人群,死几个民工也比死这样几个专家、教授价值大得多。”这体现了作者低下的人文素养。所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这种教育是将来时,不是现在时,是眼睛看不到的,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三个载体:一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青年学生是网络的一代,是网络媒体的主要消费者。应当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要根据“修好路、造好车、供好货”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网上德育工作体系,尽快创建专门的德育网站,加强网络队伍建设,整合网络资源。积极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创建专门网站。二是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鼓励科技服务型社团,引导监督兴趣爱好型社团。三是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探索以学生公寓为基地的文化建设。在公寓区建立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提供生活、卫生、心理、学习各种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