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阿远如何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资讯来源: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14-04-22点击量:3

心灵的艺术—对心理健康的诠释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就无从施展,力量就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体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体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我国学者王效道:心理健康的人是:智力正常;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情绪稳定、积极,与情境适应;社会适应;行为反应适度;不背离社会规范;自我意识正确。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卫生联合会: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 生活。

马斯洛:

          有足够的安全感;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有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在符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度满足个人基本需求。

王登峰等人:

          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接受他人,善于人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人格完整和谐;

           智力正常;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特点

1.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不能仅仅从一种行为或者一种偶然的行为来判断他人或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切忌简单“对号入座”,自扣“帽子”。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必须考虑一个人所出的时代、文化背景、年龄、情景等各方面的因素。

2.心理健康状态具有连续性。

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

3.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可逆性

       如果不注意心理保健,经常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变态和心理疾病;反过来,如果有了困扰时,学会及时调整和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会解除烦恼,恢复健康心理。

4.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水平会随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社会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障碍:过分自卑,过度自责,强烈的失落情绪,人际关系的困扰,失恋造成的挫折,突法刺激引起的恐慌、焦虑等。

神经性障碍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疑病症。

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偏执型人格、分裂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自恋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癔病型人格等

性心理障碍:恋物癖、窥阴癖、裸露癖、同性恋等。

心理健康的意义

 

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时代呼唤心理健康,人才需要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将称为21世纪对人才的无声选择。

竞争需要健康的心理。

合作需要健康的心理。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通过合作获奖的情况是:1901——1925年占41%1926——1950年占65%1951——197279%

现在基本上都是合作获奖。美阿波罗登月计划有42万人参加,涉及2万公司, 120所大学。

心理健康关系到人生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