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平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上海 200241)
摘 要: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因为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屡见不鲜,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经济和心理上的脱贫、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接受社会帮助时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本文结合作者从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管理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经验,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接受帮助时因为不恰当的帮助而导致的心理困境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这种心理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 经济困难 心理困境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 comple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nducation
-Analyze the key to the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of those who receive the financial assistance
Cai jianping
(Shanghai Dongha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student’s work department,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who have financial difficlulties soring day by day, it is common to find the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mong them.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combined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 financial assitance management with the idological and political enducation to reduce the psychollogical pressure when receiving the assitance and try to propose the right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in financial difficulties,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各类专业的收费标准各不相同,学生人均缴费每年大都在3500~10000元左右,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和特殊专业则高达数万元每年,再加上住宿费、代办费、生活费、各类考证培训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对经济困难家庭来说无疑是“天价”。国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逐步建立健全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现有的资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在帮助过程中,极少考虑到受助大学生在接受帮助时候的心理状况,导致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产生了心理贫困。同时,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方面也略显不足。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特点。
从整体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内向、敏感、多疑,常将许多真实想法压抑在心里、情绪低沉、自卑感强,这些因素都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表现出如下特点:
1.自卑心理强、自我解困意识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依赖性很强,总是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发放补助上。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认为上了大学,理所当然要由政府和学校来解决他们的困难。目前,党和政府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较大,有些学生便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接受资助心安理得。也有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虚荣心影响,互相盲目攀比,却由于经济拮据,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形成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反差,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心理灰暗,形成自卑自贱心理。前段时间,学校一位来自外地的11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经常发来短信,表示自己有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疑问想询问同寝室的同学,但却担心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会受到同学的嘲笑。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家庭经济困难尤其是外地偏远地区学生中较为明显。
2.过度焦虑、身心疲惫。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常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久而久之,陷于无法自拔的窘境。有的学生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有的为家庭焦虑。所有这些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处于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的过度焦虑状态。学校12级国际金融专业的一位学生,报到的第一天便来学生资助中心咨询关于勤工俭学的事。后经了解,这位学生把学习之余的时间基本都用在做兼职上面,搞得自己很疲惫。幸好这名学生还算乐观,不然真不敢想象会是什么结果。
3.极为敏感、防卫心理过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常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边缘人”看待,在内心设置一道无形的屏障,总认为社会对其的帮助是一种施舍。于是,他们与同学疏远,逃避参加各种活动,不愿过多与人交往。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的偏执倾向,甚至滑向更危险的道路。根据工作中掌握到的情况,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没有异性好友,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比较窄,在同异性相处时感到紧张或是自卑,他们很多人为了面子或者是避免让异性瞧不起而有意识地不与异性交往。学校航空运输系一名四川籍学生,入学以来学习刻苦认真,每学期均获得奖学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每学年都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并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最近又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但他由于性格孤僻,在班级和整个学校的朋友相当少,基本是独来独往。类似于这样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容易向人敞开心扉,因此朋友比较少,关系密切的更少。
二、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身意识上的矛盾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和生活条件差等客观原因,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入学后对新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适应困难。他们普遍会感觉到知识面窄,认为所处的地位很低,在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中缺少信心,产生明显的自卑心理。如果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这类学生中,大部分人在其生源地属于相当优秀的一类,是父老同乡中的“金凤凰”,自尊心极强,不能轻易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批评,对不少人和事比较敏感。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心理上大多数接近成熟,自我意识强烈,情绪和情感上易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这些学生内心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希望能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但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希望把自己的贫穷暴露于公众面前。
为了完成学业,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常依靠贷款等方式来缴纳学费,他们在校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但同时又总是拼命学习,希望能得到较高的奖学金来为自己解困。然而打工挣钱和搞好学习又总是相互矛盾。这种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们在个性与人格上很可能发生不良变化。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2级的一位福建籍学生,课余时间都在学校附近欧尚超市兼职,从收银员一直做到收银主管。几次和同事去购物,看到他工作时俨然一副职业人士的模样。在一次和他交谈后,发现他的压力十分巨大,总是担心自己的学习受到影响。而事实上,他确实有一些科目至今挂科。
2.对经济困难的认同感明显偏差
众所周知,在社会大环境下,家庭经济困难是不能以身处困境的大学生的意志为转移的。家庭经济困难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缺点,更不会是他们耻辱,但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却不这么看,他们把家庭经济困难当成无能、丢人、耻辱、低人一等的代名词,随着抑郁心境的不断累积,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资助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不愿面对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向学校一再隐瞒自己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一次次失去受资助的机会;而还有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后,精神上却陷入了深深负疚和自责中。在今年学校新生报到现场,有许多家长前来咨询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及其他帮困政策,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家长有问不完的问题,但学生却躲得远远的,勉强叫了两个学生前来说话,他们却脸涨得通红,十分难为情,其中有一个男孩子,直接扔下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说明,一个人跑开了。
3.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求学困难,为了帮助这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踊跃行动捐款助学。这些奉献爱心的品质难能可贵,十分高尚。但与此同时,为了起到应有的宣传效应,很多助学活动都有新闻媒体的介入,完全没有顾及到受助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真实的想法。对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家庭经济困难是他们不愿触及的隐私和伤痛,过于强化对其状况的关注和宣传,这是对他们自尊心的强烈打击和摧残。同时,对于学校来说,由于要审核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大都需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进行多次审核,并要对受助学生的名单进行公布。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同时,无疑也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不愿触及的隐私给透明化了,其身份无形中被无情地和“贫困”联系在一起,由于心理压力沉重,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尴尬的接受心理。我们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中也有一条规定,大意是将初步认定的受助学生名单在全校范围内公示后最终确定受助人选,但一直没有执行,就是为了不更多的加重受助学生的心理负担。此外,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单靠学校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的潜力不大,而各种帮困助学措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大都有其固有的缺陷,这使得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自己所面对的困境。
4.大量学生在观念上对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
无论哪所高校,都不可能事无巨细,完全了解和掌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不少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抱着“不拿白不拿”的错误心态,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程序上弄虚作假,与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同分一杯羹。这种现象在每年各类奖助学金评审工作进行时接待的举报、信访中不难看出。也有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的心理,认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帮助理所应当,缺少感恩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风险意识。学校曾有物流管理08级一位四川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后却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而被给予纪律处分。他对处分决定不服,前来学生工作部申诉,理由是最后一场考试前学生工作部召开了四川籍学生新春座谈会,影响了考前复习。但我们学校在考试之前,都一贯留足两个星期的复习时间,这样的学生毫无感恩和纪律意识,着实让人担忧。
三、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助心理困境的方法。
首先,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简单地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服务性、综合性、统一性、政策性、业务性和长期性及动态发展性的统一,要求学校要着力建立并不断更新工作机构、制定和完善工作制度等为支撑,建立并完善长效工作机制。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这样有利于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心和温暖,而不是一时的短暂的经济资助。
其次,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经济困难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则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者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完整的高尚的人格,使之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具体实际,学校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措施,因材施教,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不畏缩、不自卑,能够正视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勇气,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加上完善的措施配合,充分发挥学校资助措施的作用。
第三,尊重隐私、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人文关爱。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帮助时,切不能带有任何偏见,要尊重他们的隐私,以较为适当的方式做好帮扶工作。特别要注意减少功利性的帮助,多一些人文的关怀。曾有学生建议学校应制作统一的校服,这样大家在衣着打扮上都没有分别,可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其实这个建议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由于高校环境宽松等原因,我们一直未能做到。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时,要注意不向媒体公布任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料,最好不集中搞补助金发放仪式,尽量不采取公示的形式来监督受助学生的真实经济情况,要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平等、公正、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样,既从经济上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从心理上照顾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少了受助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能真正地从心理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脱贫。我们学校为每个学生在银行开设了单独的银行账户,奖助学金不发现金而直接划入学生的个人账户,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心理,有利于避免因为帮助而引发的潜在心理危机。
第四,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促进每位受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能仅满足于把钱发到学生手上,还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又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达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脱贫、精神上解困”的目标。所谓“扶人先扶志”,思想政治教育要先行。学校应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经常开展以“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活动,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人生目标努力奋斗。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必须从思想工作抓起,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一定让他们明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而不是廉价的同情和施舍。教育他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倾向,鼓励在“他救”的同时要学会“自救”,做生活的强者。学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及学生干部等的作用,真正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培养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感恩风险意。
第五,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施必要的就业援助政策。主要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发放一定数量的求职补贴,做到公平公正、专款专用;提供就业岗位援助,将合适的岗位信息优先推荐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并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就业招聘会,增强他们的求职经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配备熟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态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档案,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要求和求职动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中的实际问题。
第六,注入新元素、完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入人文关怀的新元素,要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要纳入社会帮困资源的配置体系。为弘扬互帮互助的精神,营造和谐的帮困氛围,可通过设立“慈善爱心屋”的形式接受社会、企事业单位、个人现金和物资捐赠,定向用于帮助学校在读经济困难大学生,以支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此形式将爱的精神播撒在大学生中进行传承。
第七,要广辟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资助政策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共同支持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合力。学校特别要面向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宣传,使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认同国家的资助政策体系,从根本上转变以往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让广大学生从根本上摒弃经济困难低人一等的错误心理,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维护校园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总之,高等学校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能在和谐的校园中成长、成才,是其顺利成为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合格大学生的良好基础。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当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真正摆脱生活贫困和心理贫困,成长为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有用之才,关键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我们期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钱铭怡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2.高校学生辅导员情境模拟训练[M]/翁铁慧主编.-上海:中国福利社会出版社,2005.9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梁金霞编著.-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