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讯来源: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14-04-01点击量:17

王凡荣[]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0241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学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既存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构建合理的制度机制、评价参与与退出机制,以期为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和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生资助工作、失范

一、既有研究梳理

学生资助工作是中国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让每一位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享受资助,才能真正体现出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国家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梳理(陈有春,2006;徐卫兴2009;范先佐,2010)、资助制度、体系建设(向辉,2010;罗朴尚等,2011)、学生资助与教育公平(王红等,2011)、国际比较研究(刘忠学,2002;傅淑琼,2005;袁连生,2006;赵婷婷,2010)、资助方式方法探讨(黄少玲,2009)、资助伦理探讨(金昕,2011)等方面,从既有材料的梳理来看,近年来关于学生资助工作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层面,都是非常丰富和详实的。但是不可否认关于学生资助的研究还有一些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层面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第一种是以宏大的制度建设为主。该层面过于宏大,较多的研究视角是从制度和体系建设的层面展开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顶层设计,如法律等规范体系的建设;另一极从基层层面探讨技防、物防、甚至是辅导员实际操作,虽然此种研究视角微观,易于展开和阐述清晰,但是,极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而且此类研究缺乏整体性视角,且所提供的解决途径极有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和应用前景。

故而,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上我们需要思考甚至反思的问题较多也较为复杂,不能只涉及某一方面,而应该整体来看,将不同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为真正实现资助工作的高效、公平提出解决思路。

二、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几点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资助体系。[] 而在现有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济困型效果较为明显[],但是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扶或者资助只是手段,而“通过资助制度的设立来引导人的行为、塑造人的品性、创造人的意义生活[]”才是资助的最终归属。所以,在资助过程中,要能够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和主观的能动性。这就需要一方面,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从人性与人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人的潜能和自我创造性,由此促进资助管理人员、资助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公平性及效率性。当下,我国的资助体系还不完善,资助的种类和资助的来源途径还比较单一,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将有限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如果一方面这部分资助被挪作他用、资助了本身并不需要的人抑或是被浪费,那么资助的结果就与初衷相左。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全面收费制度,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国家建立并形成了从政府到社会组织的教育资助政策和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矛盾的激化[],但是学生资助工作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是,学生资助工作粗放、流程生硬,由于支持方与受助方之间缺乏互动,一些弱势群体经常处于被动受助的地位,其自身的能动性和潜能未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头戏,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实践操作过程来看,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交差”意识明显,缺乏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考虑,据笔者对上海某高校辅导员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在办理学生资助工作中,主要是采取上面布置任务,下面负责分配任务,统计人数、报数据、做材料、审核材料等。而其中有部分辅导员反映在大一新生当中,对于这种资助存在不解,有些经济困难学生甚至自身不能正确看待贫困问题,把贫困看作一种耻辱,不愿被他人知道。而资助工作在满足了学生的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没有真正考虑到对于学生内心感受的关注,无法达到情感方面的支持,也无法形成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这种硬性的指标性工作,必然产生“施恩”“受恩”的心态。

二是,家庭困难学生的鉴定问题[]。公平性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困境在我国其他行业或者部门也多少存在,由于存在潜规则,暗箱操作,无论是从低保的申请,还是高校的学生资助,也存在这样的弄虚作假的现象,有些家庭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通过潜规则或者私下交易的方式,将学生资助申请中的所需材料准备齐全,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资助审核人员的鉴定困难,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当下国家在保障困难家庭子女能够完成学业和教育公平的理念相违背的。

三是,资助效果差,学生主体责任、伦理缺失。近年来,在办理助学贷款等资助过程中,银行对于学生贷款普遍产生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尤其是当学生毕业以后,屡屡发生违约情况,高校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一直通过人防、物防的方式来减少违约情况,如高校会利用扣押毕业证,银行会将违约学生拉入黑名单等方式,但是总体来看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伦理错位和缺失不断使问题重复发作。另外,其实也是资助过程中无法约束,但是现实中也是存在的,高校学生在获得奖学金的过程中,奖学金的最终使用方向也是存在问题,这部分资金该如何使用,使用的效率如何?是不是资金只是发下去就算作资助了还是需要探讨这部分资金该怎么用?

四是,学生功利心理严重。研究者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资助申请中,投机取巧心态严重,以哪种奖励方便申请或者资助数额较大为选择依据,而不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者正如前文所述,完全是弄虚作假的形式进行申请。在这部分投机心理的影响下,将申请上作为“运气”和“人情”的结果,甚至很多同学干脆拿奖助申请的资金请客吃饭,大摆筵席。由此,不仅违背了奖助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奖助支持的学生更加加深了不满情绪。

三、对于资助工作的反思

由于社会上的资源分配不平等等原因,一直以来,弱势群体问题便成为了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 ,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 ,通常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细化到学生资助工作,正式的支持来至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支持。一般来看正式的支持是我国当前学生资助的主要方式;而非正式的支持包括家庭亲友、邻里等的支持。从支持的方式来看,主要是固定式的支持方式(如前文所述的,奖助贷补减);从支持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货币的形式;从支持的方向来看,主要是单线资助,学生是受助的主体,而政府机构等成为资助者。

然而资助本身的目的不是仅仅关心资助工作是否完成,而是为了更好的教育,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人性向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一名忠于个人梦想的自我实现者[]

所以,我们在资助过程中首先需要强调受助者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高等教育并非是免费教育,学生在享受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不能否认贫困并非仅仅由于受助者自身的原因造成,同时也不能否认政府在学生资助中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生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资助却不承担任何的义务和责任[11]

当前,有不少学生在申请资助的过程中抱着侥幸的心态和投机的心态,哪种奖助容易申请或者资金数额较大的都去申请,而根本不需要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责任意识。且一旦申请成功,会将这部分资金作为“额外的收入”大肆消费,购买各种物品或者大摆筵席。因此,强调其责任意识势在必行。

同教育相比,资助工作本质上来看也是属于教育工作,所以,在对于人的教育方面,既要满足人的发展上的需要,又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人本主义就认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是通过先天的潜能的展开和实现才取得的,潜能的发挥是自我实现的前提。人的本性是基石,只有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之上才能构建起上层架构,而个性则是各种心理取向特质的集合,个性取向是人生存发展运动的基本动力,直接关系着人对各种客观因素的主观态度,关系人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式方法的抉择与风格。[12]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坚持尊重人,强调受资助者的主体性,将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同时也将主体的能动性发挥出来,资助不仅仅只是政府、高校的责任,同时也是需要受自助者更好的发展,自身能力的提高,正如前文所述,受资助者只有以此为契机,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最终而改变自身的命运,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享受这种资助,而忽视自身的努力,把救助等当做施舍,结果是资助的意义便被扭曲,那么资助的价值也将失去生存的土壤。

其次,构建合理的制度机制。学生资助制度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们发现这种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到了当下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制度的功能和价值几乎消失殆尽[13]。我们知道制度是一种独特的稀缺性资源, 有效的制度设计是推进组织系统进步的关键要素[14]。但是,当下的学生资助制度行政性色彩浓郁,为了实现对于有需要的学生的资助,政府会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近年来,我们也发现尤其在学生贷款方面,银行本身的积极性并没有前几年高,何以如此?以笔者来看,主要是制度的建设过于滞后以及僵硬。一方面,学生资助的项目相对单一,虽然设计的面有奖助勤贷补,但是涉及的面还是没有能涵盖需要,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困境。另一方面,缺乏对于失范行为的惩治。就拿目前对于学生贷款过程中的失信行为的惩罚而言,能做的就只能以银行减少贷款名额和高校扣押学生毕业证等方式为主,但是,这里我们不得不有所反思的是,当下我们的社会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式微,不少研究人员单从道德层面来论述,其实这里面就面临了一个“无力感的问题,因为良好的信用制度与信用秩序不是自发生成的, 而是市场交易主体通过重复多次博弈后的一种普遍共识[15]。所以,对于失信行为等失范行为要有惩戒的机制,要有进有出,不能因为主体的情况特殊而忽视了背后的义务等惩戒机制的建设。第三,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机制及退出机制。我们也清楚在目前的学生资助的申请工作中,其实一直存在舞弊的问题,即如何去核查以及徇私舞弊的问题,也就是申请主体的身份真实性问题,以及资助的管理者借资助活动徇私问题,其实这里面就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督问题,通过第三方的监督与考评,主要是监督该操作流程中是否出现徇私舞弊的问题以及造假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监督学生的资助效果问题。虽然对于资金的使用,我们无法去管理这部分资金的流向与最终用途,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去衡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学生最终的成绩,以及学生的在校表现等。通过这种间接考评方式,评估学生的资助效果,以及将其作为学生下年度的资助工作的参考。而对于那些在校表现不佳,甚至利用资金进行挥霍和炫耀的受资助者,完全可以撤销对其的资助,这样以来,增加了受资助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资助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足以完成,这其中也是需要高校和受助者以及社会的力量多方面合作来完成。同时,对于资助工作的完善不仅仅只是考虑项目有多少,资助力度有多大,而是这种体系的建设是否完备,效率有多高,所以,对于资助工作,我们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完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往前进。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心理学探新,1999年第1期。

[2]     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之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月第10卷第3

[3]     贾荣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9

[4]     邱海萍,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教育工作,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07期第26

[5]     史铭鑫,个人信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助学贷款为例,前言, 2006年第6期。

[6]     谢革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症结与反思,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月第22卷第1

[7]     赵贵臣、刘和忠,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特质研究——“个别资助”与“普遍教育”的统一性育人特质,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6

[8]     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

[9]     军、秦苏滨,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中的责任伦理缺失原因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1111月第19卷,第6



[] 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华东理工大学黄锐博士、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林丽敏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王凡荣,男,(1983-),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 其中奖是指奖学金,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而设立的,设立主体有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各界;贷,是指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出的;助,勤工助学。是学校组织的由学生劳动取得的资助形式;补,困难补助,它主要是针对那些生活费低于学校所在地居民平均最低水准线的学生而提供的最基本的生活费用;减,减免学杂费等。即对交学费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孤残、少数民族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

[]邱海萍,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教育工作,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07期第26卷(33

[]郭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之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月第10卷第3期(216

[]赵贵臣、刘和忠,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特质研究——“个别资助”与“普遍教育”的统一性育人特质,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6期(33

[] 军、秦苏滨,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中的责任伦理缺失原因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1111月第19卷,第6期(113

[]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7

[] 军、秦苏滨,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中的责任伦理缺失原因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1111月第19卷,第6期(113

[]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4  

[]贾荣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9期(52

[11]张军、秦苏滨,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中的责任伦理缺失原因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1111月第19卷第6期(115

[12]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心理学探新,1999年第一期。

[13] 谢革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症结与反思,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月第22卷第1期(60

[14] 同上

[15] 史铭鑫,个人信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助学贷款为例,前言, 2006年第六期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