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困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健全高校资助育人机制

资讯来源: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14-04-01点击量:4

航空运输系  曹军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基本建立起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然而受助大学生却出现了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本文从家庭和学校教育、国内外环境及贫困生自身几个方面分析原因,提出了将感恩教育进课堂、把感恩教育和学生资助工作紧密结合等解决办法,在整个学院范围内广开学生资助渠道,就有可能有效地解决贫困生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在新的资助方式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感恩教育;育人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绝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高校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初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为主体,以全方位关心、多元化资助、分层次实施、保重点对象为思路的立体化资助模式,搭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感恩是一种文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感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康的心态,报答社会的良性循环。在资助工作中,对于受助者适时、系统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唤起受助者的感恩心,对感恩有清醒的认知并激发起其感恩行为,有助于受助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助于受助者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目前高校间接资助方式的利弊分析

资助方式可以分成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两种。直接资助是指学生从各种途经直接获得可支配资金的资助,如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等; 间接资助是指国家、社会或个人以各种渠道和方式间接资助学生, 如助学金、勤工俭学等。而通常是间接资助的外延就很大程度上涉及感恩教育的开展。

(一)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是贫困生主要得到的资助方式之一。但国家助学金由于是直接从学校获得现金资助,不需学生任何付出,便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部分获得助学金的贫困生,不珍惜机会好好学习。二是在评选的过程中贫困程度很难把握,会出现真正贫困的得不到资助的现象。三是评选条件中还是有一定的成绩要求,一些来之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因基础差有挂科现象得不到资助。

(二)勤工俭学:勤工助学考虑了部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同时此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但此方式仍存在一定弊病: 一是提供的岗位都是基础劳动,很多贫困生由于害羞不去争取这些岗位。二是勤工俭学岗位都在校内,岗位有限,能够得到岗位的贫困生有限。三是过多地投入工作会影响到学业。

贫困学生一旦进入高校这个新环境,与周围同学一对比,自己原来的优势不存在,容易遭遇挫折,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感恩意识的缺陷便表现出来。如看不惯、猜想、不屑于与人交往等。

二、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和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受助群体的扩大,单纯的资助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必须与感恩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总的来说,受助群体感恩意识缺失有以下原因:

(一)  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部分人强调金钱至上和物质享受,忽视与他人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日渐疏远,人与人之间充斥着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作为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这些都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误导作用,使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功利化的倾向。一些囊中羞涩的贫困生更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出现虚荣攀比、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心无感恩等现象。  

()学校-家庭教育中的功利色彩浓重

学校德育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多年来,我们的启蒙教育更多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学生关心最多是就业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实际中,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的知识和智能方面的选拔,促使学校实质上坚持的是智育为先。德育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而传统的德育又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并充分尊重他们,从而学生的能动性丧失。目前一些高校已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感恩教育,但仍存在诸如感恩教育只是短期教育、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形成长效机制的问题。另外,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和感恩教育的缺乏,导致孩子在思考问题时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了其感恩意识的形成。在一些贫困生家庭中,不少家长因为忙于脱贫而没有精力教育孩子,或者因为家境贫困觉得亏欠了孩子,故而只是一味的溺爱,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网络对学生认知的致命冲击

网络上的信息由于发布主体知识、情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网络信息带有浓厚的个体化色彩,特别是一些偏激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受到冲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价值取向完全围绕个人利益进行选择。在申请助学金、奖学金等问题上表现出自私自利的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与奋发向上、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等崇高思想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冲突。同时,网络自我约束力的降低,往往会导致网络道德失范,导致大学生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且相互影响,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勇于负责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态度。

 三、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高校经济资助工作中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备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受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对经济资助的长效运行有推进作用。

(一)创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实现心与心的共鸣

制造积极的舆论,树立感恩的楷模,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和谐的环境。要让大学生走出课堂,参与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如到敬老院搞志愿活动、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等等,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身体力行、感触心灵,这种亲身体验往往比一味的说教更具有在震撼力和持久性。感恩,不单单是传统美德的要求,更是健全人格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感恩教育需要遵循由知到情再到行的一个过程,利用对学生的资助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把握受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育人效果。感恩品质的形成大致包括三个阶段,即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认知层面是指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德,正确分析施恩方的目的和意义,产生心理的认可;情感层面,是基于认知产生的情感共鸣,产生心理上的愉悦与幸福感,近而形成自觉的感恩意识,并伴随回报恩情的冲动;实践层次,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具体行为,升华成自主的习惯行为,形成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良好品行。同时要结合社会实际,用时代理论引领方向。

(二)建立良好校园感恩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好氛围

“润物细无声”。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积极建立以“感恩”为主题的良好校园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长期以来,感恩教育缺少的就是一些刻骨铭心的感动,打动不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教育其效果自然不佳,所以感恩需要互动和真实的环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模范榜样作用是对学生最好的感恩教育示范。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思政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与学生接触密切,了解学生的心理好恶,易于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其观点也易于被学生接受,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所以,辅导员应将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三)充分利用学生勤工助学的模式,形成以实践为核心的感恩机制

大量事实表明,高质量的勤工助学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社会层面上,为受助学生搭建校外交流平台,与信誉好、有良好发展空间的企业合作,建立感恩教育实践基地,与就业合作基地共同实现人才的能力提升,让受助学生通过高层次的勤工助学,利用专业知识为自身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在学校层面,对于无偿受到资助的学生,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机关、实验室、院系办公室、图书馆等协助教师进行管理、助教、助研,使之在实践活动中积蓄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熏陶,同时加大勤工助学的渠道,根据学生自身性格及专业特点,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与劳动来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在以劳获酬中体验到人格的尊严,摒除等、靠、要的思想。让受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实践中,达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成长为心胸豁达、积极向上、人穷志长的合格人才。

正如安东尼罗宾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对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创造各种环境,利用各种资源教育受助者从感恩父母做起,从说一声谢谢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常怀感恩之心,常修为善之德,做到自尊、自爱、自信。同时,更要教育学生,要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励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报效国家,才是最大的感恩。

参考文献

【1】    田中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4

【2】    王永灿.浅议高校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及路径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

【3】    黄建美.高校助学帮困育人工作思路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张昌勇. 贫困大学生的内涵及资助模式研究[ J] . 武汉理大学学报, 2006 , (3)

5  张民选. 理想与抉择—— —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